close
要先跟憲哥哥說對不起,為了看這齣戲沒法去他的慶生餐會,真是不好意思啊! 順便在這邊先說生日快樂囉!
在稍早寫那篇有關想要去看的表演,裡面就有提到了想要去看這齣「第十二夜」。我的票買得早,所以位置還算不錯,在二樓第一排,國家戲劇院的二樓比起音樂廳似乎離舞台近一點,還是這只是我的錯覺?
其實我不是很瘋舞台劇的人,更不是啥有崇高理想報復又充滿藝文氣息的文藝青年,我想要幹麻的標準其實很單純,就是我覺得有趣還是無聊而已。當初看到介紹是英國劇團來演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剛好我有挺喜歡這個故事的,所以就訂了票。是說,當初沒有看清楚,今天才發現居然居然是契訶夫國際藝術節有關。如果當初有看清楚,去研究為何莎士比亞的戲跟俄國作家契訶夫有關,今天看到整齣戲是以俄文演出就不會這麼驚訝。
第十二夜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不清楚的人又不想念莎士比亞的人就去找YA電影「足球尤物」(She’s the Man)來看,順道一提,我還蠻喜歡裡面演女主角的那個女生,超耍寶的。電影足球尤物就是把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搬到現代美國校園的青春喜劇,連裡面人物的名字都一樣,當然也是做了不少調整又加了YA電影的笑點跟浪漫元素。
莎士比亞寫出第十二夜這齣喜劇的構想真的很了不起,更別提他像詩般的對白,寫了許多愛情故事的莎士比亞,我偏愛的一向是像是第十二夜的這種喜劇而不是壯烈的愛情故事,像是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流。對我來說喜劇的發揮空間似乎比壯烈到不行的愛情大悲劇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在笑鬧的背後可以引出更多有意思的東西。今天這齣第十二夜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整齣戲由十二個俄國男士所演出。
對,你沒看錯,十二個俄國「男士」所演出。
這不是傳統照本宣科的第十二夜,但說不定比傳統版更貼近最初的表演,我會這樣想的原因是,我印象中在仲夏夜之夢裡面有提到,當時劇場演出是沒有女性演員的,所以所有女角都是男人反串演出。從一開始演員們幫擔當重要女角Viola跟Olivia套上裙子時,觀眾就忍不住笑出來了。
十二個人,真的演活了戲裡的角色,雖然得要分心看台詞翻譯很討厭,但是在這個大缺點下,我還是看得很愉快,你就知道表演有多棒了。我很喜歡這種各個演員之間幾乎勢均力敵又很有默契飆戲的感覺,而不是那種只有男女主角特別突出表現優異的戲,我甚至覺得在許多的戲裡面,我最愛看的是配角有超搶戲的表演,特別是丑角型的配角。之前看的群英會裡有個魯肅,這場戲裡有托比爵士跟弄臣費斯特。另外的附帶好處是,裡面有好幾個演員身材很好,也不吝惜脫掉上衣,胸膛微露(甚至全露),嘉惠全場的女性觀眾!
第十二夜整場戲並沒有什麼華麗的舞台佈置或是炫麗的燈光效果,舞台僅以三面透光的白布加上黑白兩色由天花板垂地的布條隔出舞台上的層次。一開始十二名男士穿著簡單的白上衣黑吊帶褲,加上兩隻吉他跟一些簡單的打擊樂器,以吟唱方式唱出公爵對Olivia的愛慕來拉開整場戲的序幕。再來以之前提到過的幫飾演Olivia跟Viola的兩個演員套上黑裙還代表他們所將要扮演的女角。
說到女性角色,就一定得要來稱讚一下這三個飾演的演員了,除了Olivia跟Viola之外,還有一個是Olivia的女僕Maria。在最開始公爵幫Olivia套上黑裙一邊頌讚愛意時,我憋笑憋的很痛苦,因為飾演Olivia的那個演員身高又高,頭髮還有點少,怎麼看感覺都都不太搭。沒想到他的角色再次出場時,他已換上一身黑洋裝,頭上綁著黑頭巾,蹬著女性的低跟鞋,不需要濃妝豔抹,甚至連假髮都不需要,唸台詞也不用裝女生的聲音,但是他的儀態真的是帶有女性的優雅。在逐漸習慣他的男性聲音後,真的會覺得他真是成功的扮演了一位高挑優雅的女爵。女僕Maria又更是有趣了,一樣是件單調灰色洋裝出場,踏著低跟鞋的小步伐,可能比我走路還女性化,服侍小姐的機伶女僕,會看小姐的臉色,又常狐假武威。跟小姐的優雅是很大的對比,那些小心眼小動作甚至撒嬌都表演很有感覺。他跟托比爵士還有弄臣費斯特之間的互動,大概是全場讓大家笑得最開心的娛樂,
飾演Viola可能是最難也最辛苦的吧。縱貫整場戲的Viola,一個大男生要演出由女生假扮成男生的感覺,應該非常困難,有些片段我個人是覺得他有點做作的太誇張,但是他在演那種因為身為男人,所以無法把女人的感動跟愛意說出口的掙扎倒是挺有說服力的,另外導演(應該是吧)也加入了一些不小心做出女性化的動作,在意識到後馬上修正避免露出馬腳,讓觀眾哈哈大笑。
整個晚上笑得非常愉快,下著大雨還出門看戲還是值得的。除了後面兩個女生的對話讓我有點暈倒之外,一切都很美好。一個是說自己常看戲,但是連之前自己看了一齣到處跟人家說覺得很棒的歌劇,卻連名字都想不起來,只說自己看戲不太記戲名等等東西的。另一個說台灣的劇團水準差很多,特別是演這種外國經典戲劇,原因是用中文演很怪。這個理由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通,難道外國經典戲劇就要搞得讓你聽不懂只能看字幕就比較好嗎? 這麼喜歡這場以俄文演出的戲,還不是靠「中文」字幕才懂演員在說什麼,這跟用中文演直接聽中文差異在哪裡? 還是覺得外國戲劇就得要聽不懂才對? 我不否認我看過中文演的莎士比亞一整個讓我想撞牆,但我倒覺得問題在於台詞翻譯改寫跟演出方式。難道用眼睛看「喔~ 羅密歐羅密歐」就比用耳朵聽「喔~ 羅密歐羅密歐」來得優異?
在稍早寫那篇有關想要去看的表演,裡面就有提到了想要去看這齣「第十二夜」。我的票買得早,所以位置還算不錯,在二樓第一排,國家戲劇院的二樓比起音樂廳似乎離舞台近一點,還是這只是我的錯覺?
其實我不是很瘋舞台劇的人,更不是啥有崇高理想報復又充滿藝文氣息的文藝青年,我想要幹麻的標準其實很單純,就是我覺得有趣還是無聊而已。當初看到介紹是英國劇團來演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剛好我有挺喜歡這個故事的,所以就訂了票。是說,當初沒有看清楚,今天才發現居然居然是契訶夫國際藝術節有關。如果當初有看清楚,去研究為何莎士比亞的戲跟俄國作家契訶夫有關,今天看到整齣戲是以俄文演出就不會這麼驚訝。
第十二夜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不清楚的人又不想念莎士比亞的人就去找YA電影「足球尤物」(She’s the Man)來看,順道一提,我還蠻喜歡裡面演女主角的那個女生,超耍寶的。電影足球尤物就是把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搬到現代美國校園的青春喜劇,連裡面人物的名字都一樣,當然也是做了不少調整又加了YA電影的笑點跟浪漫元素。
莎士比亞寫出第十二夜這齣喜劇的構想真的很了不起,更別提他像詩般的對白,寫了許多愛情故事的莎士比亞,我偏愛的一向是像是第十二夜的這種喜劇而不是壯烈的愛情故事,像是羅密歐與茱麗葉之流。對我來說喜劇的發揮空間似乎比壯烈到不行的愛情大悲劇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在笑鬧的背後可以引出更多有意思的東西。今天這齣第十二夜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整齣戲由十二個俄國男士所演出。
對,你沒看錯,十二個俄國「男士」所演出。
這不是傳統照本宣科的第十二夜,但說不定比傳統版更貼近最初的表演,我會這樣想的原因是,我印象中在仲夏夜之夢裡面有提到,當時劇場演出是沒有女性演員的,所以所有女角都是男人反串演出。從一開始演員們幫擔當重要女角Viola跟Olivia套上裙子時,觀眾就忍不住笑出來了。
十二個人,真的演活了戲裡的角色,雖然得要分心看台詞翻譯很討厭,但是在這個大缺點下,我還是看得很愉快,你就知道表演有多棒了。我很喜歡這種各個演員之間幾乎勢均力敵又很有默契飆戲的感覺,而不是那種只有男女主角特別突出表現優異的戲,我甚至覺得在許多的戲裡面,我最愛看的是配角有超搶戲的表演,特別是丑角型的配角。之前看的群英會裡有個魯肅,這場戲裡有托比爵士跟弄臣費斯特。另外的附帶好處是,裡面有好幾個演員身材很好,也不吝惜脫掉上衣,胸膛微露(甚至全露),嘉惠全場的女性觀眾!
第十二夜整場戲並沒有什麼華麗的舞台佈置或是炫麗的燈光效果,舞台僅以三面透光的白布加上黑白兩色由天花板垂地的布條隔出舞台上的層次。一開始十二名男士穿著簡單的白上衣黑吊帶褲,加上兩隻吉他跟一些簡單的打擊樂器,以吟唱方式唱出公爵對Olivia的愛慕來拉開整場戲的序幕。再來以之前提到過的幫飾演Olivia跟Viola的兩個演員套上黑裙還代表他們所將要扮演的女角。
說到女性角色,就一定得要來稱讚一下這三個飾演的演員了,除了Olivia跟Viola之外,還有一個是Olivia的女僕Maria。在最開始公爵幫Olivia套上黑裙一邊頌讚愛意時,我憋笑憋的很痛苦,因為飾演Olivia的那個演員身高又高,頭髮還有點少,怎麼看感覺都都不太搭。沒想到他的角色再次出場時,他已換上一身黑洋裝,頭上綁著黑頭巾,蹬著女性的低跟鞋,不需要濃妝豔抹,甚至連假髮都不需要,唸台詞也不用裝女生的聲音,但是他的儀態真的是帶有女性的優雅。在逐漸習慣他的男性聲音後,真的會覺得他真是成功的扮演了一位高挑優雅的女爵。女僕Maria又更是有趣了,一樣是件單調灰色洋裝出場,踏著低跟鞋的小步伐,可能比我走路還女性化,服侍小姐的機伶女僕,會看小姐的臉色,又常狐假武威。跟小姐的優雅是很大的對比,那些小心眼小動作甚至撒嬌都表演很有感覺。他跟托比爵士還有弄臣費斯特之間的互動,大概是全場讓大家笑得最開心的娛樂,
飾演Viola可能是最難也最辛苦的吧。縱貫整場戲的Viola,一個大男生要演出由女生假扮成男生的感覺,應該非常困難,有些片段我個人是覺得他有點做作的太誇張,但是他在演那種因為身為男人,所以無法把女人的感動跟愛意說出口的掙扎倒是挺有說服力的,另外導演(應該是吧)也加入了一些不小心做出女性化的動作,在意識到後馬上修正避免露出馬腳,讓觀眾哈哈大笑。
整個晚上笑得非常愉快,下著大雨還出門看戲還是值得的。除了後面兩個女生的對話讓我有點暈倒之外,一切都很美好。一個是說自己常看戲,但是連之前自己看了一齣到處跟人家說覺得很棒的歌劇,卻連名字都想不起來,只說自己看戲不太記戲名等等東西的。另一個說台灣的劇團水準差很多,特別是演這種外國經典戲劇,原因是用中文演很怪。這個理由讓我絞盡腦汁也想不通,難道外國經典戲劇就要搞得讓你聽不懂只能看字幕就比較好嗎? 這麼喜歡這場以俄文演出的戲,還不是靠「中文」字幕才懂演員在說什麼,這跟用中文演直接聽中文差異在哪裡? 還是覺得外國戲劇就得要聽不懂才對? 我不否認我看過中文演的莎士比亞一整個讓我想撞牆,但我倒覺得問題在於台詞翻譯改寫跟演出方式。難道用眼睛看「喔~ 羅密歐羅密歐」就比用耳朵聽「喔~ 羅密歐羅密歐」來得優異?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