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次在書店買的Fortune雜誌十一月初的那一本 The Excellence Issue終於翻完。Fortune跟Businessweek是我最愛的兩本八卦雜誌,裡面常有許多有趣的文章或是報導。買的這一期Fortune沒那麼八卦,不過討論的主題倒是很有趣,在雜誌的封面寫了What It Takes To Be Great。

  當然我買這本雜誌的重點不是希望看完裡面的文章之後,就突然可以變得更利害。基本上我早八百年就不看那種什麼樂在工作啊,如何自我成長的勵志書籍了。道理其實差不多就那些,不用看都知道,只是做不到而已嘛。但是這本雜誌裡面討論這個主題的文章倒是挺有趣的,同時我也喜歡封面上的那個老帥哥 – James McNerney。

  有關喜歡James McNerney的待會再說。先說這本雜誌對於這個標題What it takes to be great所找到答案是什麼。文章很直接的戳破了大家的藉口,答案不是天份,而是painful and demanding practice和hard work。失望吧!!

  文章談到最近的研究發現,天份跟成功沒有太大的關係,反倒是努力才是成功的秘訣。(根本是對不努力的我宣判死刑嘛~ )

  對於所有的人都一樣,學習曲線大概跟邊際效用一樣(唸經濟的人直覺想出來的例子),一開始學習的速度很快,之後逐漸減慢,然後完全停滯,但就有些人可以繼續不斷的進步與突破。只是這些進步與突破不是來自於天份,而是努力。研究指出大約需要十年的光陰才可以成功,這是所謂的ten-year rule。而學者依照觀察也指出,這個十年是個非常粗淺的估算,而且大部分的研究者覺得這個十年不是平均,而是最少需要的時間。

  問題來了,有許多人可能會不平的說,我也努力了十多年,為何沒有成功,或者是明顯的進步呢? 這就是造成差異的所在點了。這個十年的練習,可不是只是普通的練習而已,而是為了進步的deliberate practice。這個deliberate practice不是只是practice,而是努力超越自己,依照練習結果反省思考如何改進等。文章裡面舉了個例子,光打一桶高爾夫球不算deliberate practice,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打高爾夫球的人不會進步。所謂的deliberate practice是像,拿八號鐵桿擊球三百次,有80%把球打到離洞口20 feet的地方,不斷的觀察結果並做適當的調整,然後每天做幾小時這樣的練習。老虎伍茲大概就是個標準的教科書例子。

  覺得這篇文章最棒的地方其實是在後面的結論。或許你會說這種具體的專業技能要練習較容易,拉小提琴可以一天練習數小時,每天持續不斷的練習;打高爾夫球可以一天練習數小時揮桿,每天持續不斷的練習。但在工作的我們要如何練習business? 管理跟做決策怎麼練習? 這些東西可以練習嗎? 照文章所說,是可以練習的,雖然方法並不會像是練習蕭邦一樣。

  在工作上的練習由調整目標開始。工作的目標不再是如何把事情做完,而是把事情做的更好。分析工作上的原件,個別尋找進步的方法,不管是寫報告、收集資訊、談判、報告等。當然尋找feedback並據此改進也是進步的重要元素。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工作本身就已經是非常辛苦了,要再更進一步的絕對是很痛苦的事。但就是因為更往前推進是這麼困難跟痛苦,所以成功才會如此稀少珍貴。雖然說研究還是找不出來,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更motivated,願意付出更多的心力練習,但bottom line,不能再以沒天賦作為失敗的藉口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eepygir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