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天上的Project Management的課,老師以加分來「釣」我們這些學生額外花一個小時在學校看錄影帶,雖然不知道當大家都加了同樣的分數之後,有什麼差別,老師也很懶散的只要我們出席其他一率不管,本來抱著去發呆的心態去賺這個extra credit,沒想到卻有不錯的收穫。看的錄影帶是Kansai Airport。
雖然看完還是不知道那捲錄影帶跟Project Management有什麼關係,感覺像是給做土木工程或是建築設計的人看的。不過,去過關西機場的我,終於知道,關西空港是很偉大的。
記得錄影帶的標題是Super Structure,錄影帶也拍的很讚,從許多參與工程人員的訪問,還有許多過去跟現在的錄影片段穿插,這種比較之下,更深刻的體會出關西空港這個工程的浩大。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不過關西空港下面那塊土地,是用人工堆出來的,不但是當時最大的人造島計畫,也是離岸最遠的人造島計畫。甚至,從來沒有人在海底那個專有名詞不知道叫什麼的底層做過人造島,所以也沒有人知道,那個地層的能背負多少重量。不過,當時也沒有其他選擇,要一個國際機場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地面上也沒有足夠的土地可以蓋機場,大阪也不想重蹈東京的覆轍,當初Narita國際機場農民抗爭的畫面,也是這捲錄影帶的一部分。沒有其他選擇,只能試著在海裡弄出一塊夠蓋機場的土地出來。
從來沒有人在離海岸這麼遠的地方搞一塊陸地出來,所以沒有人知道要怎麼做,也不知道蓋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問題,建築時期所有東西,從材料到工作人員的三餐都得靠船運輸。更別說,日本小小的幾塊小島,天災從地震到颱風都有,這一小塊的人工島嶼,不但要能夠堆出來,還得防風防震防海嘯。
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搞一座島嶼是這麼困難的事,不是說以為隨便丟幾頓土下去就會跑出一塊島嶼,但至少已現在的科技等等的,應該不是件太困難的事。看到影片才知道,原來造島嶼的最一開始,得要在預定地域外圍先用石塊築一圈類似防波堤的東西,又了這圈保護,之後到進去的沙土才不會「隨波逐流」。說用石塊築一圈圍牆,不過這圈圍牆可是在海裡,看著影片拍著潛水夫在海底用「手」把石塊堆起來,這些石塊是從上面「砸」下來的,被訪問的一位潛水夫說,有時因為浪跟海流的關係,石塊下來的位置會偏,還有同伴就這樣被石頭割傷,這可是每天搏命工作。
因為日本多地震的關係,連在造島都得要考慮地震因素,專家特別把三種大小不同的沙土碎石混合,希望能夠減低地震對人造島的影響。在堆積島嶼之前,還得要用沙土層跟沙柱固定海洋裡的土層,記得看到的圖示是,先在海洋裡的土層上灑一層沙,然後再用某種特殊用途的船,船上有一排管子,這排管子先插進土層裡,然後再灌沙子進去,形成沙柱。若有地震,地震的能量會從沙柱再藉由沙土層分散掉,這樣上面的人造島嶼所受到的能量就可以小很多。再加上三種沙土碎石混合的原料,希望能夠讓這個要承受機場的人造島嶼能夠在地震中存活下來。
關西空港計畫不只要蓋島嶼,還得要蓋跨海大橋。島嶼有避震,跨海大橋也不能馬虎。上層是高速公路,下層是火車專用道路。最了不起的是,這座橋的關節都預留了「搖擺的空間」,意思是,一段一段的橋接起來,但是在接起來的地方都不是鎖死的,所以一旦有地震什麼的,整座橋會隨著晃動,但是不會垮掉。
島跟橋都有了之後,再來就是機場的航站大廈了。這個航站大廈的美觀方面大家自己去欣賞,要說的是,這個當時號稱(不確定現在還是不是)全世界最長的航站大廈,設計的時候遇到的問題,一個是空調。這麼大的一個開放空間的空調問題,設計者很聰明的利用弧形的屋頂,讓空調可以以比較慢的速度前進(因為弧形比直線距離長嘛..),所以可以冷卻較大的空間。另外,島跟橋都有防震措施,這個建築物當然也要有。所有的玻璃都裝上橡膠外框,並且做屋頂的材料也是特別防震防風的。不過這些問題跟下面那個問題比起來,都是小巫見大巫。
關西空港計畫的最大問題就是—整個人造島嶼在下沉,我沒聽錯的話,應該現在還每年下沉約1 ft。在計畫開始做測試的時候,一派專家說整個島嶼造好後會使地層下陷約19 ft,另一派比較悲觀的專家覺得會下陷25 ft,當島嶼造好之後,事實證明,連比較悲觀的專家都太樂觀了,在航站大廈還沒有開始動工之前,整個島嶼就下陷超過29ft,而且還在繼續下沉,沒有人會下沉到什麼程度,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停止。在蓋航站大廈的時候,這個也要列入考慮。一開始的設計因為航站大廈太輕,跟島嶼下沉的速度不一致,有一天整個航站會「浮」起來,導致結構崩毀,因此,航站大樓下面墊了厚厚的金屬增加重量,以求兩者的下陷速度一致。另外,航站大樓的內部也另藏玄機。因為下陷的問題,又內部結構的壓力跟下陷速度不一致,航站大樓地下室區的所有主要支撐柱子都是可以調整的,意思就是,這些柱子是可以長高的。當中央控制事的電腦發現有哪幾根柱子不平衡(像是你家的餐桌好像有一隻腳比較短),馬上通知維修人員,把柱子的螺絲往上撐,然後在下面墊鋼板(像你塞報紙或雜誌在你家餐桌的桌腳下)。方法雖然古老,但是卻證明很有用,連關西空港都用這個方法,只是它好像有九百多跟主要支柱。受訪問的關西空港主要計畫人還是誰,驕傲的說,當初的設計就很有彈性,所以在往地下室(玩柱子疊疊樂那裡)的樓梯,已經增加兩層了,所以關西空港是有長高的。
歷經過超級大颱風跟神戶大地震,(設計者在隔天一早馬上回到關西空港,發現一切正常運作,從關西空港還可以看到神戶在燒,神戶大地震發生後,證明關西空港的繼續營業很重要,因為所有救援物資可以順利由關西空港進去。)關西空港依然在那,當初為了這些防護工程所做的設計跟所背的債務,證明還是值得的,現在甚至還有二期工程,準備擴建。曾經去過關西空港,那時只是讚嘆他的漂亮,現在知道了背後的辛酸史,更加覺得它真是了不起。關西空港請好好加油,至少要撐到我的二度訪問啊!
關西國際空港官方首頁:http://www.kansai-airport.or.jp/index.htm
關西國際空港株式會社:http://www.kiac.co.jp/default.htm
所有照片皆取材自上面兩個網站
雖然看完還是不知道那捲錄影帶跟Project Management有什麼關係,感覺像是給做土木工程或是建築設計的人看的。不過,去過關西機場的我,終於知道,關西空港是很偉大的。
記得錄影帶的標題是Super Structure,錄影帶也拍的很讚,從許多參與工程人員的訪問,還有許多過去跟現在的錄影片段穿插,這種比較之下,更深刻的體會出關西空港這個工程的浩大。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不過關西空港下面那塊土地,是用人工堆出來的,不但是當時最大的人造島計畫,也是離岸最遠的人造島計畫。甚至,從來沒有人在海底那個專有名詞不知道叫什麼的底層做過人造島,所以也沒有人知道,那個地層的能背負多少重量。不過,當時也沒有其他選擇,要一個國際機場是無庸置疑的,但是地面上也沒有足夠的土地可以蓋機場,大阪也不想重蹈東京的覆轍,當初Narita國際機場農民抗爭的畫面,也是這捲錄影帶的一部分。沒有其他選擇,只能試著在海裡弄出一塊夠蓋機場的土地出來。
從來沒有人在離海岸這麼遠的地方搞一塊陸地出來,所以沒有人知道要怎麼做,也不知道蓋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問題,建築時期所有東西,從材料到工作人員的三餐都得靠船運輸。更別說,日本小小的幾塊小島,天災從地震到颱風都有,這一小塊的人工島嶼,不但要能夠堆出來,還得防風防震防海嘯。
我從來不知道原來搞一座島嶼是這麼困難的事,不是說以為隨便丟幾頓土下去就會跑出一塊島嶼,但至少已現在的科技等等的,應該不是件太困難的事。看到影片才知道,原來造島嶼的最一開始,得要在預定地域外圍先用石塊築一圈類似防波堤的東西,又了這圈保護,之後到進去的沙土才不會「隨波逐流」。說用石塊築一圈圍牆,不過這圈圍牆可是在海裡,看著影片拍著潛水夫在海底用「手」把石塊堆起來,這些石塊是從上面「砸」下來的,被訪問的一位潛水夫說,有時因為浪跟海流的關係,石塊下來的位置會偏,還有同伴就這樣被石頭割傷,這可是每天搏命工作。
因為日本多地震的關係,連在造島都得要考慮地震因素,專家特別把三種大小不同的沙土碎石混合,希望能夠減低地震對人造島的影響。在堆積島嶼之前,還得要用沙土層跟沙柱固定海洋裡的土層,記得看到的圖示是,先在海洋裡的土層上灑一層沙,然後再用某種特殊用途的船,船上有一排管子,這排管子先插進土層裡,然後再灌沙子進去,形成沙柱。若有地震,地震的能量會從沙柱再藉由沙土層分散掉,這樣上面的人造島嶼所受到的能量就可以小很多。再加上三種沙土碎石混合的原料,希望能夠讓這個要承受機場的人造島嶼能夠在地震中存活下來。
關西空港計畫不只要蓋島嶼,還得要蓋跨海大橋。島嶼有避震,跨海大橋也不能馬虎。上層是高速公路,下層是火車專用道路。最了不起的是,這座橋的關節都預留了「搖擺的空間」,意思是,一段一段的橋接起來,但是在接起來的地方都不是鎖死的,所以一旦有地震什麼的,整座橋會隨著晃動,但是不會垮掉。
島跟橋都有了之後,再來就是機場的航站大廈了。這個航站大廈的美觀方面大家自己去欣賞,要說的是,這個當時號稱(不確定現在還是不是)全世界最長的航站大廈,設計的時候遇到的問題,一個是空調。這麼大的一個開放空間的空調問題,設計者很聰明的利用弧形的屋頂,讓空調可以以比較慢的速度前進(因為弧形比直線距離長嘛..),所以可以冷卻較大的空間。另外,島跟橋都有防震措施,這個建築物當然也要有。所有的玻璃都裝上橡膠外框,並且做屋頂的材料也是特別防震防風的。不過這些問題跟下面那個問題比起來,都是小巫見大巫。
關西空港計畫的最大問題就是—整個人造島嶼在下沉,我沒聽錯的話,應該現在還每年下沉約1 ft。在計畫開始做測試的時候,一派專家說整個島嶼造好後會使地層下陷約19 ft,另一派比較悲觀的專家覺得會下陷25 ft,當島嶼造好之後,事實證明,連比較悲觀的專家都太樂觀了,在航站大廈還沒有開始動工之前,整個島嶼就下陷超過29ft,而且還在繼續下沉,沒有人會下沉到什麼程度,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停止。在蓋航站大廈的時候,這個也要列入考慮。一開始的設計因為航站大廈太輕,跟島嶼下沉的速度不一致,有一天整個航站會「浮」起來,導致結構崩毀,因此,航站大樓下面墊了厚厚的金屬增加重量,以求兩者的下陷速度一致。另外,航站大樓的內部也另藏玄機。因為下陷的問題,又內部結構的壓力跟下陷速度不一致,航站大樓地下室區的所有主要支撐柱子都是可以調整的,意思就是,這些柱子是可以長高的。當中央控制事的電腦發現有哪幾根柱子不平衡(像是你家的餐桌好像有一隻腳比較短),馬上通知維修人員,把柱子的螺絲往上撐,然後在下面墊鋼板(像你塞報紙或雜誌在你家餐桌的桌腳下)。方法雖然古老,但是卻證明很有用,連關西空港都用這個方法,只是它好像有九百多跟主要支柱。受訪問的關西空港主要計畫人還是誰,驕傲的說,當初的設計就很有彈性,所以在往地下室(玩柱子疊疊樂那裡)的樓梯,已經增加兩層了,所以關西空港是有長高的。
歷經過超級大颱風跟神戶大地震,(設計者在隔天一早馬上回到關西空港,發現一切正常運作,從關西空港還可以看到神戶在燒,神戶大地震發生後,證明關西空港的繼續營業很重要,因為所有救援物資可以順利由關西空港進去。)關西空港依然在那,當初為了這些防護工程所做的設計跟所背的債務,證明還是值得的,現在甚至還有二期工程,準備擴建。曾經去過關西空港,那時只是讚嘆他的漂亮,現在知道了背後的辛酸史,更加覺得它真是了不起。關西空港請好好加油,至少要撐到我的二度訪問啊!
關西國際空港官方首頁:http://www.kansai-airport.or.jp/index.htm
關西國際空港株式會社:http://www.kiac.co.jp/default.htm
所有照片皆取材自上面兩個網站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